儿童精神障碍
儿童精神障碍
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经历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儿童吸收知识的能力较强,而判断分析的能力较差,所以心理活动更容易受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
儿童罹患精神障碍的相关因素包括生物学和非生物学因素。遗传因素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学因素,如果父母罹患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多动症、抽动症等疾病,那么孩子就有比较高的风险罹患这些疾病。
此外,随着全面开放二孩政策的实施,高龄产妇增多,孩子的心理健康也需特别关注。除了关注同胞竞争等问题之外,高龄产妇所生子女罹患21-三体综合征风险会增高,孤独症风险也会增高。女性生育年龄超过35岁,男性生育年龄超过40岁的父母,第一胎子女罹患孤独症的风险,是年龄低于这两个岁数的父母所生子女的3.1倍。
另外,母亲在孕期出现病毒感染,服用某些药物,或罹患糖尿病、妊高症等疾病,或有明显的情绪问题,或孩子出生时出现窒息、脑出血等状况,也有可能影响胎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增加孩子出现神经发育障碍或精神心理疾病的风险。
与此同时,环境因素与儿童精神心理健康关系也很密切。家庭环境不良、父母不和、教育方式不当、学习压力过大、老师的不良教育方法、以瘦为美的社会文化,以及自然灾害、性侵害等创伤,也会增加孩子罹患精神心理障碍的风险,或成为孩子罹患精神障碍的诱因。
然而,当出现精神障碍时,儿童很少主动求医,大多是监护人发觉小孩有异常时才来就诊。而这种“异常”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对不同时期儿童行为本质认识的程度及对这些“异常行为”的容忍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有不同的发育水平,亦有不同的行为表现。有时一个健康的儿童可能被过度焦虑的父母送来就诊;有时恰恰相反,对一个有严重行为紊乱的孩子,家人也认为是单纯的调皮捣蛋,听之任之,错过最佳就诊时间。因此对儿童精神行为是否正常的判断,必须考虑年龄因素。例如,2岁小孩随地小便是正常现象,而经过教育的6岁小孩出现这种行为就可能是异常的;6岁的孩子有时自言自语并不奇怪,而一个12岁的孩子出现自言自语很可能是病态表现。
儿童罹患精神疾病虽较成年人低,但如不干预治疗,随着患儿年龄增长,危害会逐渐增大。为了及早发现病情,我们首先要了解儿童出现精神疾病的早期症状:
智能障碍:主要见于发病年龄小的患儿。大多数患儿无明显的智能障碍。
情感障碍:患儿多表现为孤僻,遇事易退缩,兴趣减少,不合群,他们会有意与亲人及小伙伴疏远或无故出现敌对情绪。患儿经常会出现情绪波动,长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感知障碍:患儿的感知障碍多以生动鲜明,恐怖性和形象性为特征,可有幻视、幻听,幻想性幻觉、感知综合障碍(认为自己变形、变丑)。
运动和行为异常:患儿常表现为兴奋不安、行为紊乱、无目的跑动。或懒散、乏力、迟钝、呆板少动,或出现奇特的动作、姿势,常有模仿动作或仪式性刻板运动、少数患儿表现紧张性木僵和兴奋,冲动、伤人和破坏行为。
言语和思维障碍:年小的患儿常见有木讷、缄默、刻板重复、言语含糊不清。年长的患儿可有病理性幻想,幻想内容不固定且离奇古怪,如患儿在幻想中把自己想象成超级英雄,患儿常沉醉于自己的幻想中,对幻想体验信以为真。甚至出现被害、罪恶、疑病妄想等症状。
其中,精神分裂症是儿童精神类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精神病。儿童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较成人低,为0.05%~0.08%,男女比率相差不多。起病于10岁以前者较少;10岁以后起病者显著增多。起病年龄最小者为3岁,一般以12~14岁少年占多数。
精神疾病起病年龄越小、起病缓慢且病程长、呈进行性发展以及智力减退者预后较差。因此,对于儿童少年的精神心理健康,应从预防角度积极开展工作,从而减少儿童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或罹患精神障碍的风险。对已罹患精神疾病的患儿更应早期就诊,早期诊断,及时采取积极治疗和儿童精神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
两例儿童精神障碍患儿病例分享:
患儿王某,女,5岁
主诉:孤僻、行为异常、乱语、少眠1年。
现病史:患儿于2019年初渐出现孤僻,不愿与其他人交流,感到紧张、害怕,夜间睡眠差,难入睡,称有人要抓她,称房顶上有人,有人要来害她。行为异常,晚上时常将东西都收到屋里,担心被别人偷,胡言乱语,说些莫名其妙的话,智力发育异常,躁动,情绪不稳,时大喊大叫。曾在我院住院2次。
家族史:其父亲患有精神疾病。
诊断:精神分裂症
患儿刘某,男,11岁
主诉:反复冲动、行为紊乱,疑人害己2年。
现病史:患者大约于2018年左右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减少,不主动出门,有时在家自己哭泣,时不时胡言乱语,称自己是死人;12月底在学校课堂上捣乱、劝说不停,乱吐口水,有时撕裂书本折断铅笔,有时大喊大叫,严重影响课堂纪律,在家乱打母亲,动作多,到处摸索,不能正常上学,称饭菜里有毒,有人要害自己。家人摸过的食物也不肯吃。曾在我院住院3次。
诊断:精神分裂症
治疗原则:儿童性精神分裂症本症疗法基本与成人相似,主要采取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教育教训相结合,各种治疗的选择,除了根据主要临床症状之外,还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如年龄、躯体发育、营养状况加以全面考虑。药物治疗原则,从小剂量开始,递增至疗效满意的治疗量,持续1个月左右在渐减至维持剂量,通常维持治疗半年以上。患者住院期间经系统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